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Telegram
Copy link

对法律人来说,学习从来都不会停歇。领创智信(ADVANCE.AI)的总法律顾问张晓晔,曾经在国际律所担任银行融资律师,在业务上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但是在加入创业公司之后,她深切地感受到要学习的远远不止法律本身。

在本文中,张晓晔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本文为作者在参加法商教育平台“法嘉LAWPLUS”的“导师带飞计划”中对工作的思考,并附有塞拉尼斯公司亚太区总法律顾问郭小舟提供的导师意见。)

张晓晔 领创智信(ADVANCE.AI) 总法律顾问
张晓晔,领创智信(ADVANCE.AI)总法律顾问

年来,随着创业浪潮的兴起、大型民营企业以及科技公司的成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精英律师们在考虑公司法务工作机会时,不再仅盯着传统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而是对民营企业和创业公司展现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创业公司跟大型企业究竟有哪些不同?在这篇文章里,我应邀分享我在一家亚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公司工作一年多来的感受和心得,希望给大家在职业选择的当口,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从律师转型法务的职业选择

我是一名香港执业律师,在加入目前的创业公司之前,曾在两家国际律所担任银行融资律师,也曾在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法务工作,一直以来服务对象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处理的是动辄上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交易。曾几何时,我与很多同行一样,以为做法务就要加入这些高起点的大公司大平台,收起做前台的野心,享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足矣。

几年前 ,我先生决定离开以服务传统金融行业客户为主的“魔力圈”(Magic Circle)律所,转型成为科技公司法务,并与我迁居新加坡。他的新工作充满挑战和趣味,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迫不及待地早起上班、主动加班,俨然一个工作狂。

这与我一直以来认识的注重享受生活、强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他完全不同。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律师在公司业务中可以有机会进行如此多维度的思考、如此积极地推进业务,并施加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律师这份工作原来能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可以如此有趣。受他的经历启迪,在同样面临职业选择时,我婉拒了一家华尔街银行的邀请,选择了一家我比较看好的创业公司。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科技集团。自加入以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公司发展迅速,业务拓展到近10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多条业务线,员工人数增长数倍,前景一片光明。我无疑是幸运的,但事实上在加入公司前,对于我这样一个外部求职者,这家公司表面看上去并不像现在那么光鲜。

公司低调得过分,我在网上几乎搜不到这个公司的太多信息,也没听说过其团队和老板,办公室是共享办公区,业务模式也让我看不懂。但凭着自己与CEO对于法务工作的共识,以及对其团队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沟通后,我决定赌一把,抱着“大不了失败了回家带娃”的创业者心态,加入了他们。

创业的过程很辛苦。我从光杆司令做起,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学习,并消化横跨各国各法域的私募融资、投资并购、基金、保理、数据隐私、金融牌照、知识产权和商标、劳动法、合规等一系列新知识,与老板和业务骨干一起发展新业务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同时,我还要从无到有地搭建团队、制定流程和设立制度,并参与中后台的行政管理事务等。

可以说,这是真正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现在,我们法务合规团队终于初具雏形,我也比以前从容许多。但我犹记得背后多少个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之后、大脑兴奋且焦虑到睡不着觉的不眠之夜……

创业公司法务的挑战和应对

回顾过往,我总结了在创业公司做法务可能面临的四大挑战和应对经验。相信这些挑战在各类公司都存在,但可能在创业公司或者中小型民企会格外明显。(如有以偏概全之处,请包涵。)

1. 资源少、责任大、撸起袖子自己干

创业公司不比大企业,一没有品牌效应,二没有充足的外部律师费预算,三没有现成模板及订阅数据库,所以不管是在获取外部律所支持还是在招募人才上,都处于相对劣势,导致团队和经验储备往往是先天欠缺的。

如果公司同时还处于新兴前沿行业,面对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律师以往的专业知识可能基本派不上用场,没有太多先例供参考,却还常常需要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做决断。这要求我们迅速跳出律师的思维定式,从业务角度判断问题的核心和痛点,才能对症下药,在信息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作出全面而思虑成熟的抉择。

律师费的使用也是门技术活儿。法务应相信自己,事无巨细都要有亲力亲为的能力和脚踏实地的心态。不盲目依赖外部律师,合理而辩证地使用外部资源,才能把律师费花在刀刃上,用最小的成本办最大的事儿,最终结合公司实践和专业意见,给出精准而务实的回复。

2. 行业先行,法规滞后

科技公司从事的新兴行业,现行的法律法规常常不完全适用,还要经常面对新的立法和监管风向的转变,甚至监管空白。对于习惯了以法律为准绳提供专业意见的律师们来说,可能常有种空有一身武艺却无从下手、无人欣赏的无力感。就连专业的外部律师意见,也常常因为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和对新行业新业务的不了解,而趋于保守、缺少实操价值。

科技公司的法务必须学会接受并拥抱这些不确定性,不能给自己划定边界、拘泥于舒适区。事实上,这些不确定性恰恰使得我们有机会承担比外部律师更核心的决策功能,探索监管空白或模糊领域,从多维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勇于质疑和挑战外部律师可能偏保守的意见。

我们需要明白监管者的监管思维、新旧法律的适用难点和禁区,同时还要结合行业经验和产品需求,寻找合规又实操的方案。我们应利用与业务同事密切接触的机会和天然优势,了解公司产品细节和底线,主动学习行业动态和新规,直接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和游说,甚至有机会影响和引领立法的方向。这是最有趣也最富挑战的技术活儿,也是我认为公司法务律师应当发挥的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3. 非法务同事背景多元、众口难调

创业公司由于公司规模较小,结构扁平,相比起大公司来,法务对接的部门和同事格外多元化,接触到的事务也事无巨细、几乎没有限定范围,甚至常常跟法律不沾边。

我们日常的工作,可能上午在跟CEO讨论公司的发展战略,接下来跟产品经理敲定新应用(application)的产品界面细节,接着要与人力部一起梳理员工政策和流程,转过头来还得跟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们探讨新的人工智能产品在某个国家发布的可行性和合规性。

法务面对的同事们不光专业背景和职能各异,他们对于律师在公司承担的角色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期许。事实上,很多同事都不会意识到,作为科技创业公司的法务,我们在最短时间内,为他们每一次天马行空的构想、每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业务寻找合规又实操的解决方案的难度有多大。对于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总结,业务同事们往往以为理所当然,殊不知这背后经历了多少头脑风暴和自我否定、多少打破常规和定式思维、多少剥茧抽丝以求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最复杂的问题。

要打破这些因为专业和认知不同而带来的天然沟通障碍、应对诸多可能不尽合理的期许和要求,律师擅长的“以理服人”的辩论本领不一定管用,高情商和大智慧等“软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优秀的法务应不断加强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保持同理心、低姿态、换位思考,致力于化解矛盾、消除法务高高在上恃才傲物的高冷形象,增进与各部门的了解和互信。

这个过程可能听上去琐碎自虐又扎心,但却让我收获颇多。法务与各部门的亲密接触,激励我转换思维和视角,unlearn what I’ve learnt(暂时忘记所学的一切),抱着“空杯”心态,少一些律师的矫情,多接地气。

而创业公司结构的扁平化,让我有机会跟其他同事一样,以管理者和主人翁、而非打工者的心态去应对和克服困难。当我把各类困局化解成可执行的实操建议、帮同事和公司解决了问题,并最终获取信任和尊重时,这种成就感、参与度和影响力,有多少公司的法务岗位可与比拟?

4. 勇担风险,做个决策者,而不只是建议者

想要应对上述三点挑战,成为一个优秀的科技创业公司法务,就不能单做中后台的守门员,而应有身先士卒、与业务同事一起冲在前线的勇气。科技公司的业务不像百年老店那么定型,常常在创新中不断试错并快速调整。因此法务不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也不能总给自己的法律意见加上诸多前提和假设、撇清责任,而应主动寻找最可行的方案、平衡各方利弊,做业务部门信任的小伙伴和亲密战友,与他们共同决策、共担风险。

当然,即便强调助力业务、商业思维,法务仍须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遇到重大合规风险时,我们更要勇于顶住压力,坚决说不。

科技/创业公司法务,香不香?

至此,有多少人打了退堂鼓?又有多少人磨拳霍霍、迫不及待想投身创业浪潮试上一试?外人或许不理解,创业这么辛苦,为什么还有律师愿意加入创业公司做法务呢?

虽然我不断强调创业公司法务的“难”,但事实上我非常鼓励和希望大家迎难而上。如果你跳出你的安全网和舒适区,鼓足勇气试一试,你可能像我一样,终于有机会热爱和享受你的工作,体会到做律师的最大乐趣。

当前在信息爆炸、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度全球化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很多5-10年前的热门行业,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并被新的行业和工种取代。离开了律所这种高度专业的安全成长环境,只有不断挑战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在接下来的几个十年中继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不被“后浪”(年轻一代的后来者)淘汰,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很多律师转做公司法务主要是为了达致工作和生活的相对平衡,但对于律师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专业性、帮客户解决复杂法律难题的满足感、和个人职业的成长性,他们并不甘心放弃。新兴行业的创业公司恰恰给这些律师们提供了最好的平衡,让他们不需要忍受“007”的工作时间,却仍能在工作中面对足够的挑战和迅速成长的机会,不会因产业替代升级而陷入被淘汰边缘。(编者:“007”指从0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

事实上,从律所的fee earner(计费专业人员)转变成一家公司的中后台,不是每个律师都有机会继续做一个influencer(影响者)和change maker(改变者)。传统行业由于法规和监管都相对定型,大型公司法务的价值体现在对现成法律法规和项目经验的实际理解和运用,所以更偏重于公司业务流程中后期的执行和管控层面,更像守门员。

但在法律法规相对欠缺和不明朗的新兴行业,如果公司注重合规和可持续发展,要在一片浩瀚的大海中游泳,就格外需要律师的全程保驾护航。公司法务因此有机会在前锋、中后卫和守门员等多种角色中切换,与团队一起带球得分,并对公司业务的推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综上,如果你更喜欢“朝九晚五”的稳定职业,那么创业公司法务大概率不适合你。但如果你喜欢律所工作的挑战、又不甘于只是做个守门员的话,那么勇敢地加入一家好的科技创业团队吧!

跟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一起,充分发挥你的影响力,做一个建设者和决策者,把天马行空的创新导入合规,把新的点子变成实操及合规的产品,甚至为监管者提供新的监管思路和合规模型。这绝对是对律师而言难得的机会,而且必定让你核心竞争力爆棚、长久地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吐槽了挑战,又灌足了鸡血之后,我想提醒有志加入创业公司的童鞋们,不管你如何做足前期尽调并努力工作,都不要忘记:创业有风险,跳槽需谨慎,心态要摆正。

你加入的公司可能会失败,你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经验和机会,你或许与团队或老板磨合不畅……但我相信,如果保持开放的心态,如果你认为创业公司的氛围和机会适合你,并选对平台、团队和行业,那么即使公司最终失败,你仍然大概率会得到全面锻炼,成为更出色的公司律师。

你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并最大化法务的价值;你会勇于做出没有前提和假设的决定、承担风险;你将学会以业务的心态考量、解决法律问题,并直观地看到法务对业务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你会轻松谈笑间与背景各异的同事取得共识。更重要的是,你会从放下架子和专业范儿、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开始,赢得信任和尊重;你会从支持他人的工作中获得极大地乐趣、满足和自信。有了这些能力和特质,如果想再回传统行业和大公司,就变得“小意思”啦。

我的大学师妹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Ted演讲,题目是: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舒适区的尽头才是你生命的起点)。我常常为自己步出舒适区、直面未知的新领域、并最终找到我的热爱而欣喜和庆幸。热爱,则会专注,则会激励我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有饥渴的求知欲、常存傻瓜般的执念和初心)。愿每个希望享受工作的人,都能找到你们的热爱和执念,还有光!

塞拉尼斯公司亚太区总法律顾问郭小舟
郭小舟
塞拉尼斯公司
亚太区总法律顾问

导师寄语

郭小舟,塞拉尼斯公司亚太区总法律顾问

对于法律从业者而言,律所与律所之间,差别往往可在预期范围内——只要对国际所、公司制律所、团队制律所的主流模式有所理解;而公司与公司之间,差别则可达天壤。

究其原因,律师们所受的专业培训和他们的职业背景使得在律师人格主导的律所里,彼此之间能以相似或大体相似的语言、思维、习惯进行交流。

但是公司,一则所属行业带来的业务模式、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日常法律合规关注点的不同,二则由业务而不是法务主导,而主导的业务部门又可能是销售、营销、研发、制造等,三则内部结构和制度的复杂多样,四则人员的配置、专业、背景、职能分工等远比律所计费专业人士(fee earners)与行政及支援团队(supporting staff)的划分来得多元、丰富、精细。

这些因素,通过相互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形成公司之间各不相同的法务小生态环境。

过往,公司中的法务职能更像“奢侈品”。一般在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实现稳定收入的情况下,才聘请相对昂贵的法务人员,将原本按需支出的外部法律顾问费内化为损益表上日常的“总务和管理费用”。

但现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更加严苛的法律要求、不断增强的监管力度、层出不穷的内外挑战,使得企业意识到早设法务岗位、配备对企业自身深入了解的专属内部法律顾问的必要性。

新经济的崛起,在业务上打破传统框架、引爆生产力、重整供应链、改造运营模式的同时,对生产关系也作了重新定义。具体到法律从业者,新经济深化了上述两方面,使之愈加清晰和凸显。

新经济企业为法律从业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更为多元化的职业选择,特别是不满足于传统法务工作、愿意拥抱变化、渴望开启探险之旅、期待承担更多职责的人士;另一方面,在新经济公司中,法务和业务无清晰边界,加上公司往往处于早期,制度、流程、模式、分工无章可循,在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憧憬下,也对法务在知识和技术以外的管理、抗压、沟通、交际、处理不确定性(dealing with ambiguity)、决策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高兴,张晓晔愿意如此坦诚地与大家分享创业公司中的苦与甜、挫折与成就。也希望能借此文,让大家能对创业企业法务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

 

法嘉LawPlus

本文由法商教育平台“法嘉LAWPLUS”协助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之用。读者如欲投稿分享法务经验与心得,欢迎通过以下电邮与《商法》编辑部联系:editor@cblj.com

如欲了解法嘉LAWPLUS的“导师带飞计划”,可以通过公众号 lawplus2019了解详情。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Telegram
Copy link